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官网
首页
当前位置: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工作要点

2023-03-14  点击:[]

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深化改革创新,锚定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驱动,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以高素质人才为关键,以高效能治理为支撑,按照“党建统领、成果导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10大项目建设,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成绩迎接“双高计划”终期验收,积极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升本建设。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列出专题研讨。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三会一课”等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教育培训。发挥讲师团作用,开展覆盖全校师生员工的二十大报告解读,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战略意义及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表述,进一步准确理解把握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求。

2.继续推进党建“领航工程”。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学校和专业群“双高”建设,用党建“领航”全面工作。制定2023年党建领航工程实施计划,围绕基层党组织“攀登”、党员“先锋”、党务工作者“红领”、党建工作“筑力”四大计划,深入实施“党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等活动。出台基层党建专项考核办法。抓好抓实系部党政联席会,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大宣传、表彰力度,打造基层党组织典范,树立各个工作领域党员先锋模范形象,打造一批党建工作品牌。

3.构筑“三进”扎根工程。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举办学术研讨、专题系列讲座,组织专题学习会、学生座谈会以及向学生们征集学习体会等方式,推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全面培训德育骨干、思政课专任教师,提升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水平。

4.共筑“三全育人”工程。按照教育部《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指南》要求,编制医专特色的实施方案。创新“十大育人”体系,完善思想政治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建强工作队伍,保障经费投入。打造“三全育人”特色品牌,提炼形成2-3个典型案例,培育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德育特色案例1个,争创国家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5.开展“两对照双提升”工程。对标思政课教师“六要”和思政课改革“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探索专题式、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通过现场观摩教学、优秀教师说课、教学比赛等方式激发教师讲好思政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打造思政课“金课堂”2-3门,思政课满意度达95%以上。争创省级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成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1门;培育1个省级思政课示范课堂、探索创建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探索医学职业教育思政工作规范模式。

6.强化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谋划干部队伍思想道德素养、理论理念和业务能力专项培训。树立优秀干部典型,弘扬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展现的善团结、敢担当、有作为、讲奉献等干部作风。落实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和多岗位锻炼机制。调整和充实部分干部岗位。党委开展行政管理干部谈心谈话活动。

7.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大对学生管理服务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提升专业化、数字化、理论化素质。严格执行新进硕士研究生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须在专职辅导员岗位工作三年后考核合格才能转岗要求,专职辅导员岗位保持稳定增加,原则上不得借调到其他岗位。加强学生管理服务队伍的思想建设,建立专项考核制度,形成优胜劣汰、进出调整、双向选择工作机制。

8.加大宣传力度及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学校宣传经费投入和筹措力度,进一步整合媒体资源,推进融媒体平台提升,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和立德树人,提高宣传内容的内涵和质量,提升学校影响力。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合医学教育、职业教育特色和双高建设典型做法和成果宣传,谋划和实施教室专项文化建设。

9.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政治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好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加大对重点领域监督问责力度。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办违规违纪问题。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深化纪律教育,培育廉政文化。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健全制度机制,抓好风险防控。完成学校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整改。

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指导意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做好2023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实施与审核,加强方案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严格执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

2.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遵循“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育人原则,深入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模式的实施。积极探索完善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将德智体美劳的践行情况纳入毕业要求,注重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认真研究、架构学校“尚医德,重基础,强技能,复合型”高素质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体系,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5项以上。

3.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一是加强培训“赋能”教师,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协力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培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培训”“三教”改革能力提升培训和“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培训,提升教师教学及开展教学改革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在国赛、省赛中斩获佳绩。二是坚持“教材”为育人纲要,提高课程教材整体质量。及时更新专业课和实践课教材内容,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新形态教材4-5种,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继续开展慕课、微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在线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校企双元合作开发3-5种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三是坚持“教法”为育人手段,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发展。面向院企真实场景工作环境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广泛采用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2-3个“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加强“三教”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立项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省级5项以上、校级10项以上。

4.推进“岗课赛证”融通。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一是“岗课融通”,构建双元“模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校院(企)育人无缝衔接,学习就业无缝衔接。二是“课赛融通”,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将大赛训练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大赛训练方法与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大赛评价标准和教学考核标准结合,职业素养贯穿大赛训练全过程,构建集“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训练体系。三是“课证融通”,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高质量就业。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模块、培训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融入专业课程结构、融入专业课程内容。

5.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创建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打造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充分挖掘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突出“德技并修”职教特点,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思政系统设计,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医学职业精神等育人新要求。将医学生“五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等元素作为特色融入课程思政。开展名医名师进校园活动。培养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校级5名;建成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1个;培育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2门,省级课程思政优质课程2门,组织开展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研究项目2项,建设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1个、省级3个,力争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2门。

6.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日常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志愿性劳动、生产性劳动载体,组织学生持续开展日常性的生活劳动。结合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性公益劳动,落实校内勤工助学岗。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区、共同建立校外劳动教育育人基地3-5个。每学期开展劳动文化周、技能竞赛周、公益劳动周等活动,邀请相关行业领域劳动模范、知名工匠、优秀校友进校园,打造具有医专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7.进一步提升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护士资格通过率确保95%,力争97%;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执业助理医师通过率需高于我校去年通过率且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的10%,并取得河北省同类院校通过率第一。

8.提高职业技能竞赛成效。实施技能竞赛引领工程,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体系,将技能大赛对选手的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将大赛的项目融入教学项目中,实现培养方案与岗位要求、教学组织与生产过程、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实训环境与岗位实境“四个直通”,打造品牌赛项、品牌指导教师、品牌学生。力争学生技能大赛国赛、省赛获奖不少于15项。

9.抓好1+X证书培训、考核工作。统筹做好16个“1+X”职业技能证书试点项目的实施,培训考核人数稳定在1000人左右,国家级、省级双高专业群全覆盖,考核通过率不低于97%。

三、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1.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以“创新-项目-平台(团队)-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好卫生健康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挥7个技术技能创新中心,以及技术研发团队、校级教育研究所的作用,争取产生一批较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创新成果。培育、新建1个省级、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2.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推进“河北省大豆营养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纳米抗体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成果转化。发布平台科研课题指南,注重应用型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横向课题研究不低于5项,重点突出医院横向医学基础项目研究、企业应用技术研究,横向课题资金100万元。

3.强化科研工作管理和考核。本着教学科研并重原则,细化科研工作考核积分,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聘期考核,设置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制定系部科研业绩考核指标,纳入年度部门考核体系。

4.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引导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与政策,提升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改革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落实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优先奖励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和绩效评价,力争实现转化成果2-3项。

5.增加纵向科研经费。充分发挥研究团队、博士作用,争取获得省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额纵向经费,力争纵向科研经费实现持续增长。争取高级别项目培育、申报力度,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集中力量培育1-2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6.充分挖掘创新潜力。提升众创空间创业创新服务能力,将其打造成为师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服务载体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重要平台,新增入驻创客2-3个。组织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各类大赛,力争取获得一批省级以上优秀成果。

7.建强新型专家智库。积极谋划选题方向,以最新研究成果及社会热点问题为基础,全面提升学校咨政服务能力和水平,产出有分量的智库成果咨询报告2-3份,为地方和区域发展贡献智慧。

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推进国家、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依据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科学编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针对项目建设任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措施,确保完成临床医学高水平专业群终期建设绩效指标149个,完成度达95%以上,各专业群力争产出一批国家、省级标志性成果。紧紧围绕专业群建设核心要素开展以下工作:

1.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校院(企)“双元”协同育人,坚持院(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以专业群为单元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以专业群为单元联合行业企业组建产业学院,形成产学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系统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3.教材与教法改革。对接“1+X”证书研发与培训,推进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促进教材研究、编写及完善。引用院(企)真实案例,校院(企)共同开发新形态一体化、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教法改革,打造优质课堂。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4.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产业教授、技术专家、技能大师、项目管理人员、杰出校友等组成兼职教师库,使师资团队专兼结构比例达到1∶1。形成由专业带头人引领、产业教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联合组建专业教学创新团队。支持有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的教师申请转到有科研、产教融合需求的岗位。结合专业群教学需要,把相关教师组合起来,使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并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和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升整体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满足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整合实训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群的实训体系。针对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与岗位群,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充分发挥高水平实训设施设备的教学作用。升级专业群原有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新建1-2个综合实训中心,为专业群提供专业技能培养,共享率达到90%以上。依托附属医院、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培养、项目研究、技术攻关,为人才培养、教师锻炼和医院、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6.信息化教学资源。围绕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以行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按照核心课程群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建设由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优秀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

7.社会服务。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强与院(企)合作,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围绕健康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开展院(企)一线员工培训、社区工作者培训、退役军人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培训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8.提升国际化水平。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拓展国际化办学新途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广中国职教标准和职教模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引进相关课程及职业标准1-2套,提高专业国际化办学能力。

9.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成立专业群建设与改革指导委员会,分析、研究、论证,提出专业群发展扩容、缩减、转型等意见,指导专业群动态调整,形成与行业发展协调联动的专业群发展机制。通过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实施“8字螺旋”质量改进循环,进行自我监控和诊断改进。

五、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健全师德失范行为警示处罚制度,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注重师德激励,树立一批师德典型,新增“四有”好教师团队6个,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

2.建设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一批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根据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从师资队伍、课程改革、模块化教学、协作共同体等方面多措并举,做好团队建设各项工作,协同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制定年度计划,聚焦重点任务、绩效指标,建好1个国家级、2个省级、3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教学创新团队考核激励机制。

3.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落实专业教师赴行企实践研修制度,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聘请行企专家承担的教学课时比例占30%以上。建构校院(企)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院企实践基地。建成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1个;新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4.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出台(专业群)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培养引进3-5名优秀专业(群)带头人、产教融合领军人才、产业导师(教授),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评选3名校级教学名师,培育1-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实施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培养计划,培养2-3名专业带头人。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立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制度,支持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

5.加强兼职教师管理。按照“按需聘用、聘约管理”的要求,完善兼职教师选聘、教学、培训、考核、奖惩等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兼职教师发挥作用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教师队伍实际制订兼职教师聘用计划,确定拟聘兼职教师岗位及人数、岗位职责、聘用条件、工作要求、聘用程序等。鼓励支持兼职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鼓励支持与专任教师联合开展行业企业技术攻关。继续实施行业导师特聘计划。

6.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开展国培省培等项目,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实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施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实现教师信息化专题培训全覆盖,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普及率达到100%。推进青年教师海外提升项目,加大师资海外培养、交流的支持力度,加快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步伐。

7.打造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推动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和以双师素质为核心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依托诊改平台,持续深化教师层面诊改,完善教师个人发展手册,建立健全教师发展引导机制,增强教师自身发展内生动力,厚植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教学能力比赛国赛获奖3项,省赛获奖5项。

六、提升校院(企)合作水平

1.打造校院(企)命运共同体。积极与行业领先院(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产教融合实践模式,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运行机制。

2.发挥“1+1+X”医教联合体作用。研究、部署2023年医教联合体工作,深化共建机制,致力构建“教学双主体、责任双主体”新型合作关系,打造升级版“医教联合体”,积极探索“校院一体、医教融合”的好做法、新机制,推动“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努力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3.加强校院(企)联合培养。实施面向院企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开展学校、专业、课程与院企等多层次合作办学,继续推行“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双培型”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深入推进护理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推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共同编写。

4.推动校院(企)合作共建。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深化康养产业学院、爱尔产业学院和三环学院、九州通学院、社会照护与家政学院、蓝山医疗美容学院、陈氏口腔工作室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学院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效能。加快建设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能竞赛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依托大型院企培育、打造1个省级示范性教师院企实践流动站。新增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制定行业导师特聘岗位管理办法,新增特聘行业导师岗位2个。

5.加强省级卫生职教集团建设。推进集团实体化运行工作,按照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要求,围绕推动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集团项目化管理、集团服务能力提升等,制定建设方案,充分发挥集团成员单位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力争高质量建成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6.做好康养康育专业委员会工作。围绕专委会的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和产教研深度融合,深化康养康育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调研和课题研究,强化康养康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工作力度,高质量谋划和推动专委会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7.高起点谋划建设好康养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和急救培训中心。加强研究谋划,积极与行业头部企业联系合作,努力将康养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打造成区域性开放型产教融合中心。依托康养康育专委会和全国急救教育试点校,拓展急救、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做大做强“沧医急救”品牌,打造“卫生+康养”办学特色。

8.发挥校企合作办公室作用。充实人员力量,参照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要求,对职能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数据库,统筹起全校校企合作工作,做好相关数据统计工作。

七、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提升服务区域能力。做好就业服务、扩宽就业渠道,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全年就业率不低于98%,对口就业率不低于90%,服务区域毕业生不低于60%。提升应用技术服务行业能力,发挥科技实验中心功能,积极对外开展服务;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立足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助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

2.完善服务社会机制。健全社会服务专门机构,完善“社会培训与服务管理办法”,制定激励教职工承担更多培训任务的制度,统筹指导全校社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各系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搭建系部社会服务项目平台,健全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社会服务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将校院(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取得的收入,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3.扩大社会培训范围。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争取培训项目。发挥“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作用,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高质量技能人才培训,拓展职业培训项目数,扩大培训人次,新增1个培训品牌,与龙头医院、企业联合建设1个省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承接卫生、教育、人社等部门及合作院企委托的各类培训,面向周边社区开展居民培训,年培训达到20000人次,培训服务收入达50万元以上。

4.拓展社会服务面。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扩大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加强结对帮扶,做好援疆工作。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继续开展“扁鹊中医大讲堂”活动。发挥健康教育微视频公益平台作用,全年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不少于5次。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义诊等活动,为城乡百姓健康贡献力量。

5.推进继续教育规模与特色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由规模性发展逐步转变为规模+精准的发展模式,对标社会健康需求,增加岗位要求高、专业技术强的教育培训项目,打造终身教育服务品牌。推进继续教育数字化建设和继续教育课程建设,打造2 门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6.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实现继续教育招生500人/年。培育1个省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学历、非学历教育。建设6门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提升教师、学生、社会和课程用户访问量。建好沧州市老年与社区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创建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组织开展“优秀毕业生校园分享”等活动。

八、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1.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立足优势特色,突出学校评价改革;践行教书育人,完善教师评价改革;聚焦五育并举,优化学生评价改革,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任务清单及阶段性工作进展清单,扎实推进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一是革新内部治理结构。修订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完成内部治理制度图谱绘制,建成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构成的全领域制度体系,完成制度汇编工作。二是完善质量自治体系。编制岗位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制定《学校与二级系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清单》,明确二级教学单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三是提升多元共治能力。健全民主治校路径,完善校务委员会、办学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等章程,发布教代会代表质询工作制度,优化提案流程,提升办案速度。成立党委领导下的教材建设与管理指导委员会,形塑“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新格局,多元共治能力不断提升。四是创新内控体系。创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过程可溯、绩效可测”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经济活动,健全“透明、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基本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过程可溯、绩效可测”的内控体系。

3.健全质量评估监测制度。加强校内督导评估工作,落实“四评”听课评价、学生教学信息员评价等多元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质量保障,完善校系(部、院)两级督导运行机制。结合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加强系(部、院)教学状态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引导系(部、院)精准施策。

4.健全社会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建立第三方评价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在校生学习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访谈评价等工作。落实质量年报发布制度,做好2023年学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和发布。

5.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精文减会、简政放权。日常需要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学校统筹考虑,对于一些非必要的事项,减少审批程序和环节,加大各二级部门自主权,提高工作效率。

九、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1.扎实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以“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为牵引,加速数字校园升级改造,协同推进学校教学模式、治理模式的创新。构建泛在网络环境。健全数据和资源容灾备份系统。完善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健全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学校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历史数据与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交换。建立聚合全校信息资源的统一门户和移动服务门户。建立覆盖教学、科研、学工、人事等主要业务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率达到90%以上。

2.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一批微课、慕课、SPOC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培育1-2门国家级、8-10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新建校级在线精品课程(SPOC)30门以上,混合式教学课程比例达90%以上。推进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建设校级高水平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库,制订资源库建议方案,整合现有专业课程资源、院(企)项目案例等资源,按照岗位能力递增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开发任务级、项目级和模块级资源,完整构建技术交叉、专业融合的专业群资源库,形成“模块+方向”课程建设标准。开发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建成2个校级虚拟仿真实训室,培育1个国家级、建设1-2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3.打造智慧课堂新生态。建设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平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过程分析。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开展混合教学、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组织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课堂新动态”为主题的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竞赛,充分体现智慧教学设计和师生教学互动。

4.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把“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作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专家引领+集中培训+入校指导+大赛激励”的方式,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2-3次。搭建信息化展示与竞赛平台,举办校级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微课程设计大赛,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达100%。力争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大赛获奖5项以上、省级获奖10项以上。

5.提升数据服务质量。坚持数据全员治理、业务融合贯通、服务多元支撑、机制健全优化的发展理念,提升学校智慧化水平。加强基础业务数据建设,及时维护更新业务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快系统升级步伐,确保业务系统与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对接和自动更新。各部门从现有职能出发,梳理工作流程、规范核心业务数据,形成数据常态化更新机制,做到“谁产生数据,谁负责管理”。安排专人定期或即时更新本部门数据,确保数据完整、真实、有效。

十、提升国际化水平

1.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继续推进与加拿大诺奎斯特学院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工作,力争申报河北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做好与德国格拉健康应用技术大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日本西野学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工作。力争向教育部提交申报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或医学美容技术专业)。

2.开发与输出教育资源,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建设。力争在养老护理专业建设省级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开发中文+中医专业培训,升级专业课程,提升培训能力,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文+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确定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课程标准与授课模式,完成留学生平台在线课程的建设与使用。积极推动我校巴基斯坦海外分校项目建设,输出我校优质专业教学标准。

3.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推动中泰国际学院——扁鹊学院顺利运行,招收养老护理、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来华学习。选派1-2名教师赴境外指导和开展技能培训。与德国医疗机构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培训基地。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德国医学院校及相关企业组建国际科研合作中心。配合“走出去”企业,共同打造“中国国际中医药教育培训”项目。开展学生境外短期交流项目,选派优秀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继续推进与河北大学共建国际汉语硕士实习基地。

4.落实“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组织1-2个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参加境外师资培训。选派15名左右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境外访学或读博。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力争邀请1-2名国际知名专家来我校讲学。积极举办、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十一、做好专项重点工作

1.完善创新创业工作组织机制。调整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系部教学和学生管理负责人全部纳入,创新创业项目引导专任教师担任“大创项目”“互联网+”“挑战者杯”等赛项指导老师比例不得低于50%,真正落实“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加强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组织领导,精心制定招生录取工作方案,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严格落实招生政策。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扩展招生渠道,提高生源质量,稳定招生规模,搞好录取和入校报到工作,力争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5%。做好高职单招、扩招专项工作。完成2023年普通专科招生计划3520人。

3.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开展“学风建设引领工程”,创新思想政治、基础文明养成、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和资助育人教育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培育优秀学生典型,举办各类学习竞赛活动,形成榜样示范与引领;强化精准帮扶,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强化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建设。

4.筹建校友会,举办校友开放日活动,建设校史馆。

十二、推进激励和考核工作

1.出台全员三年聘期考核方案。

2.完善学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指标体系。进一步与标志性成果挂钩,基础条件下强化标志性成果导向,突出学校升本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指标。

3.完善学校分类考核体系。按照属性和特点分类考核,结合省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方案,系部层面构建“党建+教学评价+学工评价+科研评价+就业创业评价+加分项”的考核体系,职能部门负责制定专项考核办法。行政管理职能部门依据学校党建、工作职责等日常工作制定考核标准。图书馆、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医院、工会等部门侧重服务对象民主测评和整体履职评价。

4.细化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细则。明晰系部课堂教学绩效、自控绩效和学校统筹绩效界限。高水平成果项目绩效的奖励标准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工作量因素和标志性成果因素,并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定期进行文件修订和调整。

5.修订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借鉴其他院校经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综合体系,细化校级教学督导、系部二级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考核细则,探讨教学质量评价和课时绩效系数挂钩具体实施方法。

6.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以年度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年度预算安排与上一年度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紧密结合,形成以工作任务确定部门预算安排基数、以绩效评价确定部门预算安排比例、以“基数×比例”确定部门预算安排总量的良性运行机制。

十三、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1.推进后勤服务改革。配强后勤专业管理人员,优化人员队伍结构,引进或选拔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从事后勤工作。建立后勤分项管理目标管理体系。开放学校后勤服务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具有行业优质资源和资质的企业进校提供餐饮等后勤专业化服务,以弥补校内资源不足,满足师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两栋新学生公寓2023年7月份之前投入使用。新图书馆部分启用。基本完成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启动康养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基础建设。完成四栋教学楼内部粉刷,改善教学环境。完成新征土地、建筑不动产证办理。谋划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提升二期项目。

3.启动学校康复医院迁建准备工作。由分管校长牵头,人事、学校医院等部门参加,成立学校附属康复医院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学校康复医院特色、规模、管理、人员结构等,加快附属康复医院人才储备,为医院运行发展奠定基础。

4.增强财务保障能力。保障双高建设资金到位要及时,支出有绩效。争取更多贷款资金保障学校急需的教学、实验设备及时采购。保障康养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等项目资金到位、顺利施工。积极争取各类资金(财政资金、债券资金、贷款资金),保障学校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做好专项检查、审计、巡察等工作。规范、有效用好财政经费,财政预算执行率达到99%以上。

5.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完善学校采购管理制度。做好学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康养产教融合实训中心、财政贴息贷款采购、2023年中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采购等项目招标采购工作;建设招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助推学校采购业务流程的优化。

6.加强新图书馆建设。根据学校预算方案,做好图书搬迁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流通阅览工作、图书馆网站数据更新与维护。做好新书采购计划,集中采购图书和订购期刊。做好阅读推广工作,开展好13项活动。做好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信息咨询及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做好全国高职高专信息素养大赛参赛选手选拔与培训,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7.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主体。调整完善各类安全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落实好学校总值班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控,不断提升实验室安全人防技防能力和水平。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

8.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疫情防控新政策和实际,做好疫情防控服务保障工作,及时解决师生合理诉求。

十四、明确重大任务节点,明确基本指标要求

1.全面落实“双高计划”验收工作方案。制定学校“2019-2023年“双高计划”验收方案,全力完成“双高”建设各项任务,为实现“保良争优”、进入新一轮遴选。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双高计划”硬性目标要求,逐一对照、逐项推进。坚持成果导向,围绕“双高”建设特别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产出标志性成果,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落实整改,着力研究“双高”建设过程中战略站位不高、标志性成果不多、业财匹配度不够等问题。全力做好迎接验收,规范建档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双高计划”终期验收。

2.迎接“提质培优”综合评价与项目认定教育部《关于公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项目)承接情况的通知》提出“2024年初,将对任务(项目)开展综合评价,并对有关项目进行认定”。各部门、各项目要依据《学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建设项目/任务》,认真推进“提质培优”建设项目/任务落实,为迎接“提质培优”综合评价与项目认定做好准备。

3.学习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高认识,大胆创新,积极构建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体系,积极参与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举措。

4.继续推动升本工作。组织力量,全力跑办,争取机会,围绕升本条件,研究办学定位,优化完善本科设置指标体系,补齐建筑面积、不动产权属登记和直属附属医院等短板。

5.全力实现一批标志性成果: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争取零的突破,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2项;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2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赛获奖、省级一等奖2项;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国赛获奖1-2项,省赛一等奖6-8项;“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5部及以上;“互联网+”“挑战者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3项以上,力争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核心期刊论文40篇,总论文发表200篇;省级自然科学课题3-5项,教育科研课题10项。取得河北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及以上,力争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

上一条:关于印发《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评定分离”暂行办法》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2021—2022学年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闭